资讯动态

我们是您值得信赖的伙伴,能够提供您所需要的支持来实现您的业务目标。

资讯动态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2023 年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变化与趋势

2023.09.08来源:谨石资产浏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之后全面恢复和发展的一年,社会基本面稳中向好,但全球局势仍然复杂多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各类风险可控,这就需要不良资产行业在盘活资产,提高价值转换,增强流动性和配置效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不良资产行业自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不良资产规模不断攀升。根据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1年增长,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呈现普遍递增的趋势,2022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第二,政策环境更加宽松。银保监会62号文,财政部54号文,国务院19号文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资产处置,鼓励多种方式创新;第三,市场竞争加剧。我国现有5大国有AMC、59家地方AMC、境内外投资机构和上百家交易平台。经济形势在变化,投资风险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周期在加长,对效率的要求更高;第四,不良资产处置愈加复杂,专业分工不断细化,单一资产处置机构很难覆盖所有环节,市场渠道整合需求逐步加大。


面对这样的变化,对于不良资产行业来说,既是发展机遇更是使命挑战,迫切需要整个行业参与者转变观念,务实创新,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和能力,运用新理念发现新途径,找到新办法,契合新时期。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发展周期回顾


站在202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中国不良资产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的不良资产行业基本上是十年一个周期。


自1999年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已经经历了两个完整的发展周期,而当前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2023年就是这个新周期的元年。中国不良资产行业的三个周期实际上对应着中国的三个经济周期。不同发展周期,不良资产行业在市场供给、市场参与主体、处置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周期(1999年-2012年)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形成


自1999年起,随着四大金融管理公司(AMC)的陆续成立,开启了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坏账银行”模式。AMC主要对口承接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开始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标志性事件,比如2003年的华融一包项目,作为当时国际投行在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投资的第一个大资产包,吸引了国内外同业的关注。我国随之发展了不良资产二级市场,当时众多机构和个人涌入了这个行业,有外资,也有民资。

2003年之后,不良资产市场火热。2004年,四大AMC从政策性“坏账银行”转向具有商业化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竞争方式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2008年,四大AMC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政策性不良资产基本处置完毕;受次贷危机及中国财政、货币及信贷政策影响,新一轮不良资产热潮开始酝酿。

回顾来看,1999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保持着GDP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最高2000年的30%左右持续快速下降,最低跌到1%以下。因此,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实际上比较沉寂,很多主体都退出了市场。



第二个周期(2013年-2022年)

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持续上升


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GDP增长率从2013年的7.7%一直下降至2019年的6.11%,排除三年疫情期间异常波动,GDP年平均增速约7%,经济在进行降速换挡。体现在不良资产上,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开始攀升,最高的时候接近2%,对应的是不良贷款总量的持续扩大,不良资产绝对数的变化更加激烈。

为化解地方性不良资产快速增长的局面,弥补四大全国性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覆盖面窄、效率低的不足,原银监会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针对地方AMC的监管政策。2013年,市场开始复苏,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进入不良资产市场,开始了中国不良资产行业的第二个周期。

2013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认可条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45号),标志着第二个周期的开始。文件鼓励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并明确提出鼓励民企参与。45号文出台之后,地方AMC迎来获批潮,2014年至2016年间,共有26家地方AMC获得银监会批复,地方AMC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016年后,为了应对各地不良率升高以及化解不良资产的需求,监管适时出台相关政策。2016年10月,原银监会发布《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银监办便函[2016]1738号),放宽了《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中关于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可设立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限制,允许确有意愿的省级人民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该文件出台后,又有27家地方AMC获得银监会批复,形成了四大全国性AMC和地方AMC并存的局面。虽然二者的职能基本一致,都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但是在初步探索阶段,监管对于地方AMC的经营区域进行了约束,地方AMC在这一时期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开展业务。

2018年,“赖小民事件”折射出国有AMC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后的风险。四大AMC开始回归主业。资产投资公司AIC作为债转股实施机构陆续成立。

2020年,银河资产开业,中国形成了金融五大AMC+地方AMC+AIC为持牌机构,市场化主体为补充的新行业格局。在这一时期,监管加大了对地方AMC的扶持,逐步放宽了对于地方AMC展业区域和业务类型等方面的约束。与此同时,银行系AIC也参与到不良资产处置当中,相对于AMC以不良资产为主业的多元综合金融服务,AIC专业从事债转股及其相关的债权收购处置、投资及募资等业务,和地方AMC相关领域的业务重叠。

回顾来看,第二轮周期这十年是我国不良资产行业和市场不断繁荣,不断发展,同时也经历磨砺的过程。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世界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期与中国经济复苏期相重合,不良资产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第三个周期(2023年-至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


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不良资产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总局规划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监管要求,提高不良资产的识别标准和公开透明度;通过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与专业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担保公司等合作,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金融风险;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避免不良资产进一步累积。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暴力催收等行为,遏制不良资产的扩散和恶化。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有望实现更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降低金融风险,推动市场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在这个新周期,中国经济将进入中速高质量发展新常态。预计未来十年,中国GDP增速将稳定在5%左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




不良资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对应的不良率并不高,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率都会保持在2%左右。但是,不良资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在不同周期都有所变化。



第一个周期(1999-2012)

存量市场,当期消化


这一阶段,不良资产供应的主要来源是1999年以前历史积累的存量,共约十万亿元。在当时的环境周期内,通过十年的快速消化,在第一个周期末已经基本处置完毕。实际上早在2008年,行业就已经把20年左右积累的不良资产存量,通过四大AMC一级市场的收购或者二级市场的消化处置完毕。因此,2008年行业遇到了资产荒,市场几乎没有可供交易的标的。



第二个周期(2013-2022) 

增量市场 未有效解决


2008年,针对次贷危机中国实施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四万亿带动了大量的投资,过程当中形成了部分不良资产。因此,第二个周期内发生的不良资产几乎都是当期的新增量。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2年三年间,平均每年不良资产的增量都超过3万亿元。

这一阶段,银行系统大部分是以核销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而所谓的核销实际是没有真正地消化,十万亿不良资产仍然留存在金融体系内。所以,第二个周期形成的主要是增量,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



第三个周期 (2023-至今) 

存量未解决 增量诱人


第三个周期的市场供给将是增量和存量并存的时代。虽然银行在加速处置不良贷款,但并未体现在不良贷款转让的一级市场上。预计在原有10万亿存量亟待处置的基础上,未来三年还有每年三万亿的增量供应,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数据将会持续处于相对高位,未来增量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上约有20万亿待处置不良资产,约占银行贷款余额的10%。

随着供应结构的变化以及供应量的扩大,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必然逐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资产价格将会回落,投资人收益也将会趋于正常化。







不良资产表现形态的变化


第一个周期主要是损失类,可疑类为主。当时大量的不良资产是国企贷款,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在国企改革过程当中,债务主体不存在了,所以基本上以损失类为主。很多不良资产的价格都是一折左右。收购价格低,投资人收益丰厚,因此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第二个周期市场竞争加剧,资产价格攀升,投资人风险增大,不良资产供应以可疑类为主,损失类几乎没有。在这一时期,8折以上的不良资产价格屡屡出现。当时是卖方市场,买方只能通过价格竞争手段获取资产,不断抬高价格。因此,第二个周期价格相对较高,投资者风险相对较大。


第三个周期核销类资产再次出现,价格回落。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供给出现存量和增量并举。经过上一轮经济的洗礼,将会出现大量的核销类资产,所以价格一定会有所回落。市场上高价抢包现象会越来越少,投资者的收益也将趋于正常化,将吸引投资者回归市场。








不良资产市场主体的变化


第一个周期(1999-2012),一级市场主体比较少,基本上是强一级主体,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通过政策性划拨获得资产,竞争比较同质化,二级市场几乎没有规模化的主体。


第二个周期(2013-2022),主体变化比较大,培育了众多知名机构。一级市场主体多元化,从四大AMC变成五大AMC,从只有全国性AMC到成立地方性AMC以及债转股机构AIC。随着一级市场主体的日渐丰富,二级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形成了一些规模性的投资机构,但仍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以优先劣后结构化合作为主流,主要竞争力是规模化的资金能力。


第三个周期(2023-至今),在这个阶段,市场主体已经相当丰富,但是模式需要创新,因此,有可能在原有主体的基础上发生模式变革。一级市场会摒弃同质化的价格竞争,转向主体合并和集中统筹。


从趋势上看,未来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中政策性主体以价格竞争为唯一竞争手段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同时,二级市场原有的以优先劣后结构依靠资金募集能力形成的规模化优势也将会相应地改变。面对越来越多的、大量的、难以处置的不良资产,单纯的募资能力已经不能够获得规模和发展,而在不良资产行业新的周期,更需要以处置服务能力为基础,通过基金化的模式,形成规模化的资金,委托给具有处置能力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以交易撮合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专门服务商,将会在新一轮周期中显现出来,这是前两轮周期中所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需求方也会在市场主体的引领下发生变化。不良资产市场将从一个只有专业化机构可以参与的市场发展成为多主体可以参与的市场;从原来单纯的以投资和交易为目的演变成以满足需求主体消费为目的。







处置手段的变化


随着市场主体的变化,在第三轮周期当中,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也在发生变化。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实际上是一个积累演变的过程。


在第一个周期,行业主要积累了以挖掘财产线索和运用司法执行为主的信息对称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当时,谁能够获得充分对称的信息,就可以在价格竞争当中获得比较优势。同时,只要能够协调法院提高处置效率,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较好的回报。所以,当时的不良资产行业需要劳动密集,需要查找线索,需要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


在第二个周期,行业积累了以资源跨期配置与运用破产重整为主的资金募集能力和资产整合能力。因为这个阶段债务人主体规模越来越大,债务处理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复杂,原来的“三打一拍”的模式已经不足以解决第二轮不良资产涌现的问题。所以,行业需要能够有效整合破产重整、债务重组重构等相对复杂操作的资源整合能力。


进入第三个周期,在以上能力积累的基础上,需要能够建立不良资产专门市场的商品化能力和交易撮合能力。目前大量的不良资产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因为其信息不够透明公开,不具备可获取性,因此,不能吸引到真正的投资者。只有将资产商品化,才能够是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而这种商品化的能力需要专门市场来培育。同时,不良资产专门市场一定要有交易撮合能力,这种撮合能力不是简单地把买卖方双方的信息对称到对方,而更多的是在交易当中能够使商品化的不良资产被了解,同时能够解决不良资产非标准化的问题,最终以最合适的价格来促成交易。


商品化能力和交易操作能力是市场主体在第三个周期当中需要重点建设的能力。如果这两项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不能顺畅地去化,也就会形成不良资产的不断累积,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而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民间到政府都非常重视的,也是现实的需要。







本轮经济周期下

金融不良资产行业大有可为

不良资产行业是逆周期行业,经济形势越好,不良资产行业会越萧条;反之,当经济转弱,不良资产的投资机会就会更多。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不良资产行业与经济周期发展的这种相逆性,着力于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更有效地化解金融风险,促使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财政和货市政策在经济下行期刺激经济的效果有限

1.主体行为背离政策预期

通常人们更关注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但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各国的实践中有局限性,效果不够明显。比如,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政府一旦释放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信号,消费者会从信号中感知经济周期处于下行区间,从规避风险出发,大多数人会选择减少开支和减少投资,而这样的行为与政府的意图背道而驰,因此,政府的措施力度越大,越会加深恐慌情绪,从而减弱政策效果。另一方面,财政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过程当中,力度也难以把握,有时候会用力过猛,反而会出现打压力度越大资产价格越高的现象。

2.损不足而补有余

不良资产不断累积原本就限制了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的能力,加上审慎经营的考虑,贷款会发放给更安全的主体,急需资金的中小型企业和困境企业难以获得资金,而原本安全的主体也将受到过多贷款及其资金成本的拖累,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弱化。

3.财政政策对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积极财政政策往往形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而对创新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减税政策更有利于有盈利的正常企业,对于困境企业帮助不大。


(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可弥补财政和货市政策的不足

1.政策一以贯之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始终致力于解决不良资产的存量问题,降低不良率和不良余额,不会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周期环境下出现政策“左右互搏”的现象。

2.信号隐蔽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政策的信号不明显,不会传递当前所处经济周期阶段的政府意图。民众不会出现担心被拖入陷阱的恐惧或抓紧捞一把的侥幸。信号的隐蔽更加有可能实现政策目的。

3.释放社会资源流动性

通过不良资产处置降低金融不良率,金融机构释放拨备资金,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支持实体企业的目标。货币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地体现。同时对于资产的需求方来说,通过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把呆滞企业所占用的资金、资产、人员释放出来,恢复到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体当中去,释放了社会资源的流动性,使资源利用率更高。同时,由于不良资产特有的低价格,也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获得投资收益和消费的满足,从而感受到信心,而信心的恢复才是经济恢复最大的动力。

(三)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将持续被关注和加强

如果把经济和金融比喻成由众多市场主体和金融企业组成的社会,那么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就组成了这个社会的医疗体系。在新冠疫情之后,大家更能体会到一个健全而专业的医疗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医疗体系是完善的、发达的,经济社会才是健康的、稳定的。

相信不良资产行业的未来大有可为,也一定会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经济周期环境下,未来不良资产行业也一定会响应中央的号召,契合时代背景,把握市场规律,抓住市场需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推荐新闻

  • 业务服务
  • 联系我们